近年来,我区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畜禽饲养总量居全市各县(市)首位,2014年,全区各种畜禽饲养总量861.17万头只,比上年增加41.92万头只,增长5.12%。随着我区养殖小区、大场大户的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已成为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畜禽养殖业和规模经营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从而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同时也制约了养殖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已势在必行。

  一、家畜养殖环境污染的危害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大量的粪尿、污水、有害气体等如不合理处理,则会造成对大气、水源、土壤的污染及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家畜养殖环境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影响空气质量。
          畜禽规模养殖(场)户排出的大量粪尿和污水,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往往会造成严重恶臭,并成为蚊蝇孳生的场所。可以说,一头(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畜禽饲养场就是一个污物排放场。根据农业(畜牧业)污染源畜禽粪便系数估算:一个万只蛋鸡场(排出的粪便量为:0.15千克/每只、每天),年产鸡粪可达547.5吨;一头500~600 kg的成年奶牛(排出的粪便量为45千克/每头、每天),年产粪便16.4吨;一头成年肉牛(排出的粪便量为25千克/每头、每天),年产粪便9.1吨。一些养殖场的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在夏季,一些养殖场周围臭气冲天(主要有氨、硫化氢、甲烷、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粪臭素等),蚊蝇成群。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并可引起地球的“温室效应”和“酸雨”现象的发生,破坏生态平衡。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向郊区农村的不断延伸,养殖场与居民的距离不断缩短,城郊个别乡镇的村民状告养殖场,臭气扰乱村民生活和健康的投诉时有发生。因此,养殖场的臭气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水体富营养化。
          养殖场粪尿污水的任意排放,会使大量的需氧腐败有机物渗入水体,孳生大量有毒藻类,耗尽水中溶解氧,导致水生物死亡,经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硫醇等物质,使水体发黑、发臭,即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畜禽粪尿污染水体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长期饮用被此污染的水源,易引起过敏反应,发生皮疹、诱发癌症等。

  3.土质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家畜粪污直接施于农田,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士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同时,家畜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和钾,会引起农作物的徒长、倒伏、不熟或晚熟,造成减产,甚至毒害作物,引起腐烂死亡。

  4.传播人畜共患病而影响人体健康。
          家畜粪污可导致90余种“人畜共患病”,其中由牛传染的有26种(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放线菌病、口蹄疫等),猪传染的有25种(如:猪链球菌病、流感、猪丹毒等),禽类传染的有24种(如:新城疫、鹅口疮等),羊传染的有25种(如:炭疽、羊口疮等),马传染的有13种(如:马鼻疽、破伤风等)。家畜粪污中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导致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最常见的有猪丹毒、副伤寒、流感、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炭疽等。

  二、控制环境污染及生态家畜养殖场的建设

  养殖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牧、环保、卫生等部门通力协作,相关企业和广大养殖户广泛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表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的污染问题。

  1.大力推广环保饲料。
          为了减轻养殖场排泄物及其气味的危害,近年来,人们提出了“生态营养”这一全新概念,力求应用生态学原理,利用营养调控的方法消除和减少污染。

  根据“理想蛋白质模式”,在家畜的草料中使用合成氨基酸,可降低饲料粗蛋白质水平,提高日粮中氮的利用率,减少粪尿中氮对环境的污染;应用植酸酶,降低磷的排出,同时可替代磷酸氢钙,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用微生态制剂和非淀粉多糖降解酶,以减少随粪便排出体外的致病菌和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改善舍内空气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为了减轻家畜粪尿及其气味的污染,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可在饲料或垫料中添加各类除臭剂,如应用环保安、丝兰属植物提取液、酶制剂、沸石、活性碳、冻干酵母培养物、酸化剂等,可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并具有除臭的效果;另外,在饲料的加工工艺上也要合理,如膨化、制粒等,不但可以提高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同时在膨化和制粒的过程中还可以抑制和破坏一些抗营养因子和有害、有毒物质。

  2.推广粪污的生物和生态净化方法。
         家畜的粪尿中富含氮、磷、钾和有机物,是一种可再利用的重要资源,处理得当可以变废为宝,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1)制作有机肥:畜禽粪便经过加工处理后,是一种很好的优质肥料,对改善土壤极为有利,只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完全能够变废为宝。我区农村常采用堆积发酵的方法,堆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50~70℃)可杀死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处理后的粪便呈棕黑色、松软、无特殊臭味、不招蚊蝇,是广泛应用于粮食作物、果树、花卉、蔬菜、牧草的优质有机肥料。

  (2)生产沼气与开发新能源:生态畜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变废为宝,对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该生态工程模式为:将粪便装入发酵池制取沼气,为全场提供能源;经发酵后的粪渣和料液用来作培养基,可以养殖蚯蚓、蝇蛆等,还可以培养食用菌(蘑菇),真正体现了“变废为宝”的价值。近年来,我国一些省区都先后建立不同规模的蚯蚓养殖场,利用家畜粪便养蚯蚓,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用家畜粪便养蚯蚓,其具体做法是先将粪便与饲料残渣混合堆沤腐熟,达到蚯蚓产卵、孵化、生长所需的理化指标,然后按适当厚度将腐熟料平铺于地,放入蚯蚓让其繁殖。据测算,每平方米培养基可收获鲜蚯蚓1 .5~2万条,约30~40 kg。生产的蚯蚓是优质的动物蛋白,可用于医药等行业;蚯蚓粪是高效的有机肥,可作为种植蔬菜、花卉、果树等优质有机肥料,并且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通过推广农牧结合、果牧结合、牧菜结合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畜禽粪便的无害处理与综合利用,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环保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畜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

  不仅养殖场可以建立畜牧生态工程,改善养殖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广大农户同样可以通过生态工程充分利用物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环境的污染,这就是庭园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农户为对象,庭园为依托,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农户养、种、加为产业而开展的一种庭园生态经济。近几年,随着我区畜牧养殖小区、大场大户的迅速发展,我区广大农村广泛采用的就是粪便入池产沼气,沼液、沼渣肥田的生态养殖模式,把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次利用、多层增值的生态系统。这不仅使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畜—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不断发展,种养综合效益不断增加;而且也给我们预防和减少畜牧养殖业污染,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据我市农村能源开发办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区农村建立起沼气池的农户约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对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大力推广。

  3.搞好养殖场绿化。
         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声,改善养殖场的小气候,同时也能起到隔离作用。在盛夏,绿化的养殖场能起到良好的遮荫和降温作用。树干、树叶还能阻碍风沙的侵袭,对空气中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具有过滤作用,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传播。另外,树木与植被对噪声具有吸收和反射的作用,可减弱噪声污染,并具有很好的防风隔离作用,可以防止火灾蔓延。因此,绿化设计是整个养殖场设计的一部分,对绿化应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以免养殖场建成后不能满足需求时再进行绿化。

  4.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和宣传。
          控制和降低养殖污染已成为畜牧生产、环境保护及饲料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粪便污染综合防治上,应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杜绝临渴挖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通过对养殖户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免疫知识,科学的日粮配合及合理使用添加剂的知识;另外,还应掌握现代粪污处理技术,如现代堆肥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立体饲养综合技术、有益微生物发酵技术等,从而用科学的手段有效遏制畜牧养殖业的污染,使畜牧养殖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总之,控制和预防养殖业污染,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到农牧、卫生、环保等部门。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行政规章及技术规范,对养殖场的建场,废弃物堆放、处理和排放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对此,环保部门在拟定本辖区的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根据本地实际,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其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规划中;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加强联系,紧密合作,依法加大对畜牧污染源的监管力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